top of page
  • Imbrace Artraining Center

培育SAY“YES”孩子(四)Empathy同理心


photo source: https://www.nytimes.com/2018/12/10/well/live/how-to-foster-empathy-in-children.html?fbclid=IwAR0Fj6Icox94r5-JchMaqMPUP3X_Zr4oi7DEkz-wuHFilAymNroaYNBIfjM

女兒最近教了筆者有關同理心的寶貴一課。


話說前兩個星期姨丈到訪,筆者開玩笑說女兒可以到姨丈家渡假,怎料她一口答應,喜孜孜的收捨衣物和隨身物品跟姨丈回家住了五日四夜。這是她五年以來第一次離開父母外出過夜,對我們一家是一個大突破。而最令筆者感動的是女兒跟姨姨睡前的心底話:「媽媽要照顧細佬好辛苦,我哋聽日買支花送俾佢。」「爸爸要幫手照顧細佬,又要花時間同我玩,夜晚先工作,搞到好夜瞓。」除了感到自細佬出世後有時忽略了她而有點內疚,筆者更被女兒能夠從他人角度看所展現的同理心深受感動。


同理心的意思簡單來說是一種代入對方的角度看事情的能力,empathy is the ability to wear someone else’s shoe。席格博士在《和孩子一起說好:正向思考,培養具有膽識,好奇心以及韌性的孩子》一書中仔細分析同理心的五個向度:


1. 切換角度perspective taking:透過他人眼光看世界 2. 情緒共鳴emotional resonance: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3. 認知同理cognitive empathy:頭腦上理解他人的整體經驗 4. 憐惜同理compassionate empathy:對別人所受的痛苦,生出想幫助的動力 5. 同理愉悅empathic joy:為他人的幸福和成就感到喜悅


出於求生的本能,人類傾向自保,小學前的孩子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情況是正常的,自我保護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能力以愛惜自己,維護自己界線的健康表現。但作為群體生活的人類,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培養孩子同理心的能力。筆者從席格博士的研究中特別分享以下兩個實踐建議:


1)校準同理心雷達 家長可鼓勵孩子多觀察他人的言語和非言語(表情、說話語氣、姿勢等),讓孩子嘗試解讀他人的心思和情緒;另外,讓孩子以好奇心取代批評的態度探究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你睇下細佬嘅表情,佢而家心情點呀?點解剛才佢大叫大喊嘅?」


2)用I-Message表達 面對孩子不理想的表現,家長也可以用作鍛練孩子同理心的機會。如孩子把玩具隨處掉不肯收拾好,家長可以嘗試以”我”作說話的開頭:「我而家覺得好嬲,我已經三次要求你將玩完的玩具收捨好,但你都無回應。」用”我”可以幫助孩子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同時減少用”你”開頭的指摘而帶來的防衞心態。


Photo courtesy: https://www.nytimes.com/…/how-to-foster-empathy-in-children…

#同理心雷達 #以我作開頭 #ImbraceArtrainingCenter #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Chris爸爸週記 #iac19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