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Imbrace Artraining Center

愛發問的小孩


最近看香港電台和日本NHK同步播放,有關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創作歷程的《宮崎駿的十年》給我對教養有兩個重要的提醒。本週跟大家分享第一個。


宮崎駿在訪問期間不斷强調創作者需要真誠。他說觀眾能夠在你的作品當中看到你本人,任何的掩飾都不能逃過觀眾的眼睛。在記錄片當中不時見到宮崎駿苦惱的神情,除了要突破自己創作的界限,以嶄新的表達手法去呈現故事,我見到他同時會把跟自己成長有關的東西放在不同故事的人物當中。記得有一幕宮崎駿一邊為《崖上的波兒》動畫分鏡趕工,一邊聽著負責音樂的作曲家久石讓寄來的一首講述行動不便的辰婆婆在去世前跟朋友唱的告別之歌,這勾起宮崎駿對半生臥病在床的母親的思念和遺憾,這位老人家原本煩燥的表情亦漸漸變得脆弱和哀傷。我看到這裏深受感動,佩服這位年過七十的長者的赤子之心,跟他的作品一樣,純粹,漂亮和勇敢。面對日本動畫界技藝一日千里的發展,我相信宮崎駿對創作跟自己生命的真誠連結令其作品超越單單觀看動畫效果的感官愉悅,更直接觸摸每位觀眾的內在心靈。


在這彎曲悖謬,自欺欺人的世代,對人對己真誠是一條難行的路,要吃很多苦頭,但同時是唯一通往真自由和真關係的方法。每天五歲女兒以天真瀾漫的眼神,向著她認為是無所不知的父親,問一個又一個誠懇卻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可以選擇”側側膊”敷衍回應(也無可避免會間中出現),或是跟小孩沉浸在問題之海當中,一起以好奇心去尋找答案。面對理性思維仍在發展中的小孩,藝術創作能作為安全的載體(art as containment)以實質的圖畫、音樂或動作盛載孩子豐富的情感和難以言喻的想法,幫助他們接觸真實的自己;另一方面,藝術創作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想象力,透過親身體驗擴展對事情理解的闊度和深度,保有珍貴和獨特的自主性而不至於人云亦云。除此之外,藝術創作能開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art as communication)。透過跟女兒一起創作的粘土玩偶,每個角色的名字、喜好和說話行事方式等等都以精妙的比喻(metaphor)呈現著孩子深刻的內心世界。


面對複雜的世界,可能出於焦慮,人傾向過早為問題尋找一個答案,即使這答案是如何的不理想。最後跟大家分享詩人里爾克的一句話,讓我們嘗試更多的停留在未知當中,因為那裏可能就是答案所在,而這答案需要我們以生命去活現的。“Be patient toward all that is unsolved in your heart and try to love the questions themselves, like locked rooms and like books that are now written in a very foreign tongue. Do not now seek the answers, which cannot be given you because you would not be able to live them. And the point is, to live everything. Live the questions now. Perhaps you will then gradually, without noticing it, live along some distant day into the answer.” ― Rainer Maria Rilke


#第一次就脫稿的Chris爸爸週記 #愛愛發問的小孩 #真誠 #好奇心 #以藝術盛載 #以藝術溝通 #活在未知之中 #以生命活現答案 #宮崎駿的十年 #ImbraceArtrainingCenter #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每日分享 #iac09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