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Imbrace Artraining Center

扮吓嘢...都可以療癒?


前幾天跟女兒看動畫《玩轉腦朋友》(英文片名Inside Out),影片從心理學角度講述女孩子韋利在成長路上情緒所發揮的作用。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韋利腦袋裏的五位情緒專員:阿樂、阿愁、阿燥、阿驚和阿憎。筆者趁機幫助女兒回憶過往不同的經歷以及相關的情緒專員。女兒不期然分享大約半年前在遊樂場被六歲姐姐抓傷的經歷,這件事令她耿耿於懷,有一次更因為在公園遠處見到那位姐姐的身影而大哭起來,要求立即回家。

跟以往幾次純粹以說話形式講述事件經過不同,今次女兒選擇以戲劇形式,並且自編自導自演,為經歷作案件重演。事前筆者幫助她準備好進入戲劇當中,問她當時有哪些情緒專員出現,她能準確地講出驚、傷心和嬲三個情緒。然後女兒為場景安排了三個角色,分別是抓傷她的姐姐、自己和表妹。同時過程以三個takes進行,由不同人或物件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下是筆者的一些觀察。

藝術作為安全的實驗室 上星期文章提及藝術創作能提供一個營造經驗的實驗室(experience-making laboratory)(《鹹魚?追夢者?》2020年4月7日),筆者跟女兒在戲劇互動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她能在較抽離的狀態重演(reenactment)困擾她的經驗,並在三個takes的角色轉換重塑(restructure)較理想的對應方式,為將來可能再出現的類似情況作更好的預備。過程輕鬆和充滿笑聲,反映出孩子感覺這是一個安全的探索環境。另一有趣的地方,是女兒加插了比她年輕半年的表妹一角,跟她當時的經歷年歲差不多。將自己較脆弱的部分以外化(externalization)的方式表達,除了感覺較安全,也讓她有一個更具體的保護對象。

角色互換以深化學習經驗

第一take:健身球飾演姐姐;女兒飾演自己;筆者飾演表妹 以健身球飾演抓傷她的姐姐是威脅性較低的安排。女兒以大字形姿勢擋在健身球和表妹之間,以口頭警告:「你唔可以傷害我嘅表妹!如果唔喺我唔會同你玩㗎!」對白明顯表明了女兒清晰的界線:關係容不下傷害。從聲線和肢體動作筆者視為女兒展現自信(assertiveness)的練習。

第二take:健身球飾演姐姐;筆者飾演女兒自己;女兒飾演表妹 在上一take完結時筆者問除了說話和站著的敞開姿勢,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嗎?女兒今次就邀請筆扮演她自己,觀察筆者會如何應對,筆者手擋格和推開來勢洶洶的健身球姐姐,並重覆類上一次的說話。透過觀察和模彷(modeling),女兒在下一次就更有把握了。

第三take:筆者飾演姐姐;女兒飾演自己 在比她體型龐大得多的筆者面前女兒今次表現得更有信心,有板有眼,清晰地以整個人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她今次選擇不再需要表妹的角色 – 相比起之前,她已經較强壯可以更好的去面對了。

戲劇之後的解話 角色扮演後筆者請女兒猜猜抓傷她的姐姐當時有什麼情緒專員呢?筆者把情境拆分成三個細部分請她作答(因為女兒不讓姐姐插隊而感到憤怒;女兒被抓傷後姐姐感到恐懼;姐姐因此而沒有小朋友跟她玩而感到傷心),她都能正確回應。除了建立孩子的同理心,盼望也能引導她學習原諒。

總結 透過戲劇營造的想像現實imaginary reality,以較安全,孩子較能掌握的節奏和形式,循序漸進地重演和重塑被困擾的經驗,並以角色互換role shifting和不同的takes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並以採排rehearsal形式改善應對方式;加上事後解話而培養同理心和開啟原諒的課題等等,都可以在戲劇的框架裏面進行。

原來扮吓嘢,都可以帶來療癒。

#原來扮吓嘢都可以帶來療癒 #玩轉腦朋友InsideOut #玩轉老豆冇朋友 #友情客串FitBall #自編自導自演 #重演重塑經驗 #自信心Assertiveness #ImbraceArtrainingCenter #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