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brace Artraining Center
正念父母之修練(四)
為自己預留一個「有感而發」的創作空間
以正念教養孩子之先,父母先要以正念善待自己。除了身教是最有力的教養方法之外,面對職場、家庭和不同處境的需要,父母作為照顧者很容易耗盡心力而不自知,因此有規律的自我關顧self-care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重看電影《Paterson》,男主角Paterson住在跟自己一樣姓名的小城鎮Paterson,是一名巴士司機。原來在這個平凡無其的城市,曾孕育過了不少著名詩人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和Allen Ginsberg 。Paterson每天過著枯燥和規律的日常生活,但在午餐和工餘時間就會拿出筆記簿,將當天的微細經驗(如巴士上乘客的對話,藝術家太太的日常瑣事,以及在酒吧跟朋友的聊天內容)化作詩句。有藝術滋養自己的心靈,有詩意 poetic的過每一天,讓 Paterson的生活過得充實又開心。
其實作為父母,又何嘗不是過著營營役役,令人納悶的生活呢?但讀者們可有想過,原來每一天預留一點空間做藝術創作,能好好滋潤自己的心靈,以致能作更理想的父母呢?
可能讀者第一個反應是:「藝術呢家嘢咁高尚,我又點會識呢?」這個回應有兩個前設,就是藝術需要有審美的能力和高超的技巧,而這兩項能力是需要修讀有關藝術課程才能獲得的。要回應這兩點,首先由美感這個字解釋。美感aesthetic的字根是感官senses,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原來透過五感接收當下身邊的人事物,能讓我們對日常生活有更鮮活和深刻的感受;感受帶來聯想,並激發我們的創作意欲,透過不同形式(例如繪畫和音樂等)表達出來。 這種”有感而發”的創作過程,其實每個人天生已具備這種能力。看看小孩隨意地跳即興舞或塗鴉就可見一斑了。筆者欣賞的畫家Matisse 和Miro 晚年受高度評價的作品,畫風都充滿孩子對生命的熱情和純樸理解。藝術以盛載人類真摯的情感為首要任務,技巧反而是其次。
嘗試為自己預留一個「有感而發」的創作空間,讓自己的心靈得到餵養,以致可以好好餵養自己最深愛的孩子。下週會跟大家分享更多如何開始為自己建立一個創作空間,記得留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