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Imbrace Artraining Center

讓孩子放放空

從腦神經科學看發白日夢對成長的幫助


「最近忙什麼?」 相信是香港人見面時最常問的問題。這問題背後有一個假設:一個人不忙就是不正常,甚至認為是懶惰和不思進取。大部分在職父母的工作時間都很長,一星期加班數天是尋常事。而在學小孩的時間表也編排得密密麻麻,甚至比成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曾經跟一班家長聊天,原來孩子下課後還有數不清的音樂、運動等等的興趣班,平均每個小孩最少也有四至五個課外活動,加上課後有大量補課和功課操練,孩子晚上十一點睡是常見的事。


原來現代都市人都不知不覺被「泰勒化」 taylorization了。費德力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於十九世紀在〈科學管理原則〉一書提及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的概念備受崇尚資本主義的企業家的青睞,將勞工的生命與企業的生命結合為一。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工作會被分拆成細件,由每一位員工專職完成單一的工序,達致以最少的時間(成本)獲得最大利潤的目的. 換句話說,在有限的時間裏我們被擠壓入愈來愈多的工作量。好像每星期的加班時間,正逐漸侵佔我們的個人休息和家庭時間。雖然電子科技的進步,工作效率節節上升,但撫心自問,我們活得快樂嗎?生活質素有提升嗎? 作為貧富懸殊數一數二的地方,同時擠擠身十大最不快樂城市的香港市民,把工作排得「密不透風」的現象, 給我們什麼啟示呢?多勞又是否多得(生活質素和幸福感)呢?在生活裏間中放放空是否罪過呢?


斯密德 Andrew Smart 在他的著作〈閒散的藝術與科學〉 Autopilo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oing Nothing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看閒散對人類的健康甚至命運的重要性,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當人類處於放空狀態(如發白日夢,游手好閒或hea的時候),大腦的某些部分會活躍並連結起來,科學家稱之為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 State Network (RSN)。這發現與傳統認為人類休息時大腦也會休息的學說大相逕庭。斯密德研究發現除了回應外在輸入(如:上司的工作要求)令大腦有所回應的活動之外,另外一個由內部發動,自發性的大腦活動(即放空或RSN的狀態)對人類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創造力的展現

大家有聽過很多偉大的發明或概念是在放空的時候出現的嗎?亞里士多德在浸浴時的啊哈!時刻 aha moment為難題找出了完美的解答;牛頓在蘋果樹下休息時見到墜落的蘋果而發現了地心吸力;笛卡兒在早上頼床時看到天花板飛舞的蒼蠅而想出X,Y軸的定位概念等都跟RSN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斯密德發現大腦唯有在靜息狀態才會啟動聯想association的功能,將日常生活所接收到,表面看似不相關的資訊和習得的概念作對比,並嘗試以新穎方式把它們連結起來。這些靈光乍現,忽發奇想的經驗,亦即是創造力的展現,成為了很多偉大發明和新思潮的開始。


反省力的重要

除了創造力的展現,靜息的狀態幫助我們將每天生活所經驗到的跟累積的經驗作對比和連結, 以致能夠內化assimilate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諺語「一日三省吾身」,對自我的反省,讓我們能夠趨向成熟和穏定的心理狀態,對外界的衝擊能作出更有自主性autonomy的回應(或不回應),代替盲動的反應性 reactive回應. 養成每天反省和整理經驗的習慣,也是減少患上精神和情緒失調的良方。


現在電腦已漸漸取替人類大部分的工作,我們跟電腦還有什麼分別呢?幸好我們還有創造力和自省力,是創造主給我們獨特的恩賜,以致我們仍能履行管家的職分。適當的閒散不等於懶惰。讓我們在密集的時間表中留一點白,讓大人和小孩都有一些空間發發白日夢和放空一下,體會不工作的工作doing nothing,領受神恩典和啟廸的機會,開展一個創新和自主的生命。


放空中的大腦

參考資料

安德魯.斯密德, 譯者:陳筱宛 (2016)。閒散的藝術與科學。台灣:商周。


放空中的大腦(圖右):透過功能性磁力共振掃描fMRI 顯示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 State Network (RSN) 的紅色活躍位置 (上);在 RSN狀態下大腦相關部分的神經連結圖 (下)。 (credit: John Graner/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 Andreas Horn et al./NeuroImage, Abigail G. Garrity/Am. J. Psych.)


筆者:

周偉豪先生 Chris Chow(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心理輔導員 / 作家)


2015年起於基督教教會擔任輔導中心負責人,統籌和營運中心的行政運作,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供臨床輔導服務。周氏曾任建築師,在成為表達藝術治癒師後致力結合藝術和心理治療,以個人、小組和工作坊服務不同人士,包括大專院校學生、教師、輔導員和家庭等。主要服務範疇包括個人成長、情緒管理、職涯規劃,心靈關顧,夫婦及親子溝通和衝突處理等。


周氏是《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和《無朋友》的作者(合著),曾在求職雜誌Job Market 和 AM730 撰寫有關個人成長和90後職場生涯的文章。

bottom of page